频繁眨眼的小孩

成功案例 Jun 13, 2023



爱眨眼睛的小孩

孩子老是不由自主的眨眼睛是什么回事?当孩子出现不可控制的频繁眨眼,挤眼,耸肩,耸鼻,摇头,清嗓子、踢腿等动作,家长不要以为只是孩子的坏习惯,要警惕是否是小儿抽动障碍的表现。

图片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影响约1%的孩子,男孩是女孩的四倍。起病年龄大多为4-8岁,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轻,近50%的患儿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可完全缓解,但也有20%患儿的抽动症状会迁延到成年期或终生不愈,还有5-10%的患儿抽动不仅在成年期恶化,且发展为严重的形式,特别是那些有共患病者。50%以上的患儿会合并至少1种精神行为障碍,如多动症和强迫症,也常伴学习困难、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自残或自杀行为、品行障碍、愤怒发作或情感爆发等。这些共患病往往比抽动更严重地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家长高度警惕。



一、案例分享

图片

萱萱小朋友,3岁半,没上幼儿园之前身体很健康,自从上幼儿园后1-2个月就会感冒发烧一次。一天她妈妈下班发现她眨眼频率有点多,于是问家人什么回事,爷爷说应该是眼睛发炎吧,可能是沙眼。爸爸说没事的,小孩子眨眼睛很正常,过段时间就会好。妈妈检查了萱萱的眼睛,没看到红肿,也不痒,不像发炎。家里似乎只有妈妈一个人干着急,期待可能过几天就会好吧,但是情况似乎没有好转,第三天萱萱眨眼更加频繁了,同时还伴随嘴角抽动,几乎持续存在,没有间歇期。因为妈妈也是一名医生,所以她想到有没有可能是抽动症?想到抽动症的后果,妈妈心里倍感焦虑,听说营养科有治疗抽动症的成功案例,于是带着小孩来到我们营养科。
通过询问病史,原来萱萱小朋友在出现眨眼睛之前经常吃零食,接着感冒咳嗽了2周,其中发烧了4天,因为口服头孢抗生素效果不好,改成了静脉注射头孢5天。

图片

在治疗中,她奶奶还给萱萱连续看手机动画片1小时。以上因素可能都是导致萱萱急性发作抽动症的原因。于是我给妈妈的建议是以肠道微生态制剂切入进行治疗,并且让家人限制她在家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停止了各种零食的摄入,多吃健康食物,多带她去户外活动。好消息是治疗5天后,萱萱眨眼睛和嘴角抽动的症状都消失了,妈妈心里终于放心了。然而坏消息是在往后的日子中,只要萱萱小朋友吃了很多零食伴随用眼过度,轻微眨眼睛的症状又会复发,但是只要再次进行一样的方法治疗,很快又会消失。



二、专业分析

抽动症的病因非常复杂,易感基因座分散在整个基因组中1。此外,呼吸道感染和自身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围产期前后的问题,可能参与了抽动症的发病机制2,3。由于病因不明,目前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如硫必利等对症治疗为主。但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运动障碍、静坐不能、嗜睡,以及代谢不良反应,如体重增加、高血脂和高血糖,心电图异常等,导致家长往往不愿意给孩子服药治疗。

图片

神经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动态的过程。免疫途径涉及几个早期的神经发育过程,包括神经回路的形成和完善。近年来,微生物-肠-脑轴在神经发育中作用的证据不断增加,一项临床研究报道,多发性抽动症患者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后,抽动症状显著改善 4。因此使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有利于重建抽动症儿童的肠道新稳态,改善其症状。

图片


不健康饮食以及抗生素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可使大多数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杀伤。该例患者就是在感冒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急性抽动症,早期给予肠道菌群制剂治疗后很快缓解。但免疫系统受的影响因素很多,其高反应性可能是症状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患儿家长对抽动症的临床症状不了解,当孩子出现眨眼、捏鼻子等临床症状时,往往会误以为孩子调皮、奇怪,有时还会指责、殴打孩子,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等确诊时病情往往加重到难以处理。萱萱妈妈及时发现并且进行了干预治疗,阻止了她发展成严重的抽动症。

三、案例专家简介

图片
  • 从事临床营养7年,近4年致力于肠道微生态营养治疗神经发育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胃肠功能障碍等临床研究,主要研究益生菌及膳食模式治疗对免疫性相关系列疾病的疗效,包括儿童食物过敏及不耐受、儿童孤独症、儿童抽动症、银屑病等疾病。
  • 主持广州市卫生科技项目1项,发表文章13篇,参与申报专利1项。

门诊时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门诊,林楚慧主治医师,周一至周五下午门诊。

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



参考文献:

1 Pauls DL, Fernandez TV, Mathews CA, State MW, Scharf JM. The inheritance of Tourette disrder: A review.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2014 Chao TK, Hu J, Pringsheim T. Prenatal risk factors for Tourette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Pregnancy Childbirth 2014;14:53.

2. Mathews CA, Scharf JM, Miller LL, Macdonald-Wallis C, Lawlor DA, Ben-Shlomo Y.

Association between pre- and perinatal exposures and Tourette syndrome or chronic tic disorder in the ALSPAC cohor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4;204:40.

3. Martino D, Zis P, Buttiglione M. The role of immune mechanisms in Tourette syndrome. Brain research 2015;1617:126-143.;3:380- 38

4、ZHAO H J, LUO X, SHI Y C, et al. The Efficacy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 A Preliminary Study[J]. Front Psychiatry,2020,11:554441.

标签

林楚慧

从事临床营养7年,近4年致力于肠道微生态营养治疗神经发育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胃肠功能障碍等临床研究,主要研究益生菌及膳食模式治疗对免疫性相关系列疾病的疗效,包括儿童食物过敏及不耐受、儿童孤独症、儿童抽动症、银屑病等疾病。 主持广州市卫生科技项目1项,发表文章13篇,参与申报专利1项。 门诊时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肠道微生态专科门诊,林楚慧主治医师,周一至周五下午门诊。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