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黄金灵芝”:朱红硫磺菌ttys-997的应用
一、朱红硫磺菌 ttys-997的来源与故事
在自然界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往往色彩艳丽的菌类是有毒的。然而,有一种菌,它全身鲜黄艳丽,却在这“规矩”之外,而且还是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除风湿、消炎止血、解毒生肌、抗癌等功效。
1980 年,辽宁省海城市农委果树场场长张久洲偶然发现了一种颜色艳丽的菌类——朱红硫磺菌。虽然大家都觉得艳丽的蘑菇肯定有毒,但张场长却被它沁人心脾的气味吸引,决定尝试一下。没想到,这一试竟有了惊人的发现:张场长连续食用一周后,自己患了两年多的肝硬化腹水及结肠炎竟然基本痊愈。
硫磺菌颜色金黄,幼嫩时肥厚、味道鲜美,在国外是一种美味,很多美食家都描述过年轻时的硫黄菌像鸡肉,而年老的硫黄菌脆且已木质化,不可食用,味道辛辣。《本草纲目》一书中称此菌为“黄芝”,主治“心腹五邪”,能养脾气、安神,使人待人诚恳、和蔼、平易近人,常食可令人轻身不老、延年成仙。现代中医对硫黄菌进行性质辨别后认为“味甘、性温,入脾胃二经,能补益气血,主治气血不足”。土家族更是用其治疗结肠炎、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已有千年历史[1]。在国外民间,它还被广泛用于热病、咳嗽、胃癌和风湿[2]。
不过,由于朱红硫磺菌菌丝生长慢、易退化,以及特殊的培养条件,导致其开发利用长期仅限于野生资源,人工栽培难以量产。近年来,因人们的过度采集,更是严重破坏了其生存环境,致使产量逐年减少。
值得庆幸的是,1997 年,张场长发现的朱红硫磺菌经中科院山西高等真菌生物所所长、真菌领域权威专家卜宗式教授研究鉴定,命名为朱红硫磺菌 ttys-997。从 80 年代至今四十余年,卜宗式教授及医院用朱红硫磺菌治疗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其对肝胆、胃肠、前列腺、乳腺、痛风、糖尿病并发症、肿瘤放化疗后遗症及多种恶性肿瘤均有明确疗效。图腾科技经过 30 年攻关,独家研发出适合硫磺菌的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能在工厂环境中生产朱红硫磺菌 ttys-997,条件可控,可明显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有效成分,实现了规模量产。
二、朱红硫磺菌 ttys-997的应用
1、神经保护:
朱红硫磺菌的胞外多糖、齿孔酸等活性成分能够通过抑制脑内胶质细胞激活,表现出良好的抗神经炎的活性,其活性作用机制涉及到抑制TNF-α和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IL-10等抗炎症因子的产生等。[3]
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项研究中,从硫磺多孔菌子实体分离出了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其中几种强烈刺激了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还增强了 PC-12 细胞中 NGF 诱导的神经突生长。它们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细胞毒性,因此可能比之前报道的许多其他神经营养化合物更适合用于治疗。[4]
研究表明硫磺菌相比平菇抗氧化能力更好,不仅能有效地清除可能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DPPH 和 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并且是 Fe3+的还原剂。还能够有效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酪氨酸酶(两种酶活性的增加会引发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被认为是神经保护活性的潜在载体,有望成为新型营养保健品和药物。[5]
相关产品介绍
2、肿瘤康复:
朱红硫磺菌的主要活性成分齿孔酸可以:诱导人类HL- 60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凋亡,减少炎性细胞和增进抵抗氧化的能力,且相比于阿司匹林,没有副作用,可以保护胃粘膜[6]。根据《中国抗肿瘤大型野生药用真菌图鉴》介绍:“国内外研究表明,硫磺菌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癌阻止度高达80%和90”[7]。
国内研究表明:硫磺菌子实体粗多糖的分离纯化产物LSPS-Ⅰ和LSPS-Ⅱ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LSPS-Ⅱ还有一定的抗胃癌细胞作用[8]。对硫磺菌液体发酵菌丝粗多糖进行体内抗肿瘤研究,结果表明:硫磺菌粗多糖对Lewis肺癌的体内最大抑制作用为35.7%,粗多糖组对胸腺和脾脏的影响显著小于环磷酰胺[9]。
国外研究表明:一些癌细胞对从硫磺菌中获得的物质高度敏感,在细胞周期的各个阶段阻止癌细胞增殖或严重损害癌细胞。朱红硫磺菌提取的硫酸化多糖通过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诱导和抑制细胞迁移表现出抗乳腺癌活性,它对乳腺癌细胞有选择性的细胞毒性作用,但对正常细胞没有,还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10-11]
相关产品介绍
3、降血糖、降尿酸、降血脂、护肝肾:
由硫磺菌细胞外产生的多糖具有胰岛素生成作用。因此它们具有调节细胞代谢的能力。此外,这种蘑菇中所含的萜类化合物(单萜、二萜、倍半萜和三萜)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这反过来又抑制了单糖分子的形成,并促进了肝脏和肌肉中糖原的形成。[12-14]
通过动物实验,用纳米硒-硫磺菌多糖处理小鼠 28 天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值和体重明显下降,胰岛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高于模型组[15]。该多糖能提高糖尿病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合成,降低非糖类物质脂肪过氧化分解,缓解体重减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控制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缓解脂质过氧化,降低 MDA 含量,减轻肝、肾损害,从而降血糖。从硫色硫磺菌菌丝体中提取依布利酸,能抑制小鼠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血清及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同时降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口服糖耐受量[16]。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摄入过多糖类与油脂类食物,导致高血糖和高血压人群增多。真菌多糖含天然药物活性,可降血糖与降血脂[17]。
从朱红硫磺菌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出热水可提取多糖(H-SMPS)和酶可提取多糖(E-SMPS),它们有高还原能力和自由基清除活性。体内试验显示,H-SMPS 和 E-SMPS 对酒精性肝病有潜在保肝作用,可能通过改善肝功能等实现,E-SMPS 可能在保肝方面作用更关键。[18]
相关产品介绍
4、抗炎、改善微循环:
从硫磺架菌的组织中分离出的硫酚醇类化合物B、C和D具有抗炎活性;它们能够降低组织中一氧化氮水平。这些物质的浓度为50 µM的作用比阳性对照(米诺环素)更强[19]。朱红硫磺菌在75种蘑菇中表现出最强的抗生素活性[20]。甾醇是真菌界中常见的化合物,麦角甾醇是朱红硫磺菌种最常见的甾醇化合物,其抗菌和抗炎活性,以及加速伤口愈合过程的能力,可应用在皮肤修复中。朱红硫磺菌表现出显著的透明质酸酶抑制作用,减少透明质酸解聚,保持细胞间环节的透明质酸通过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作用于血管壁,同时改善结缔组织的通透性,在保持适当的皮肤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1]。
在年轻健康的近视者中观察到的受损血液动力学是病理性近视中所报道的眼部血流量减少的早期特征。包括组织灌注减少、深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降低、静脉、毛细血管和脉络膜血流量减少以及内皮细胞损失等[22]。(高脂高糖饮食)肠道炎症通过肠道通透性诱导全身组织的病理性炎症。通过血视网膜屏障导致眼部组织的破坏,加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葡萄膜炎、青光眼和干燥综合征的进展[23]。朱红硫磺菌可通过修复肠道黏膜、抗炎、改善血管炎症与微循环,干预眼睛屈光不正与病理性疾病。
相关产品介绍
5、治疗关节炎:
土家族用硫磺菌治疗结肠炎、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已有千年历史[1]。朱红硫磺菌ttys-997经过特殊工艺多年培育菌丝体提取,主要活性成分为“齿孔酸”。经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从硫磺菌中提取分离齿孔酸治疗大鼠佐剂型关节炎,能显著抑制AA大鼠足爪肿胀、降低多发性关节评分及改善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降低了滑膜组织病理评分[24]。
相关产品介绍
6、调免疫、抗过敏:
过敏反应的主要机制是肠道粘膜通透性高、免疫应答不平衡[25]。故,通过短暂回避过敏原+修复肠粘膜+平衡免疫是阻断过敏历程的核心办法。
朱红硫磺菌 ttys-997 是图腾益生独家研发的药食同源专利菌株,性温、味甘。经小鼠验证了这株菌对胃肠道炎症的确切疗效[26],从过敏反应的根源-肠道黏膜通透性解决过敏问题。皮肤瘙痒、刺痛、红肿是常见的过敏症状表现,麦角甾醇是朱红硫磺菌种最常见的甾醇化合物,其抗菌和抗炎活性,以及加速伤口愈合过程的能力,可应用在皮肤修复中[21]。
相关产品介绍
参考文献:
[1]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475
[3]汪雯翰,等.食药用菌抗神经炎症的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18,(03):96-102.
[7]陈康林,中国抗肿瘤大型野生药用真菌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16.
[8]胡亚平,王锦,郑丽,等.硫磺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抗肿瘤活性初探[J].中国现代中药,2018,20(09):1131-1136.
[13] Kolundzić M.D., et al. Antimicrobial and Cytotoxic Activities of the Sulphur Shelf Medicinal Mushroom, Laetiporus sulphurous (Agaricomycetes), from Serbia. Int. J. Med. Mushrooms. 2016;18:469–476.
[15]梁伟.硫磺菌丝胞外多糖的硒化修饰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23.
[16]张琳, 汪鋆植, 余海立, 等. 齿孔酸对高尿酸血症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生物资源, 2017, 39(2): 102-107.
[17]陈爽.硫磺菌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20(04).
[24]汪鋆植,等.齿孔酸对大鼠佐剂型关节炎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02):23-27.
[26]孙长春.一株朱红硫磺菌及其在治疗消化道溃疡和结肠炎中的应用[P].中国:ZL 202110330475.7,202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