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如何迅速恢复?菌群-肠-肝轴的成功实践—营养微生态医学临床案例

病例讨论 Mar 24, 2025

作者:邓宇虹

肝功能异常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核心,肝功能异常会导致患者全身性的不适。如食欲减退,乏力,严重时可导致黄疸、腹水、脾亢、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甚至死亡。检查发现肝酶升高,白蛋白低,甚至三系减少。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多为乙肝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等。病因治疗很重要,如减重、戒酒、抗病毒。但这些疾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治疗长期从性不好。而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就意味着肝功能就已经失代偿了。非常需要能迅速改善肝功能的方法。

案例展示

患者,吕女士,44 岁。因上腹痛伴呼吸困难 1 月,加重 1 天急诊入院。入院后检查发现肝转氨酶升高(ALT 43 U/L),白蛋白低(35g/L)、白细胞低(2.6X10^9/L),血红蛋白低( 67g/L),血小板低( 57X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低(0.48X10^9/L) 。腹部 CT 显示:肝硬化、脾大,食管、胃周、脾门静脉曲张,胃底局限性突起,考虑胃底静脉曲张。诊断:肝炎后肝硬化,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度贫血,电解质紊乱,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结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息肉。住院 3 天后出院,出院时医生给患者开具了抗病毒的恩替卡韦片,维生素 C、琥珀酸亚铁补铁。患者出院后来临床营养科治疗,我们给患者做了膳食指导,并口服硫磺菌,每日 1 支;口服 BF839 及罗伊氏杆菌,每日 2 支。患者 1 月后复诊,感觉除了偶尔有头晕和腰酸,其它无明显不适。复查抽血结果则很惊艳:ALT 降至 26 U/L,白细胞升至 3.75X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升至 0.74X10^9/L,血红蛋白升至 132g/L,血小板升至 71X10^9/L,白蛋白升至 40g/L。患者表示要继续坚持我科治疗 。

专业分析

肝脏参与能量营养素的代谢功能,如将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储存起来,当身体需要时,又能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糖的稳定;合成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合成磷脂、胆固醇等;肝脏可储存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 A、D、B12 等;许多激素如雌激素、雄激素、胰岛素等在发挥作用后,都需要在肝脏进行灭活,以调节激素水平;肝脏可将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将血氨转化为尿素)以及从外界摄入的有害物质,如药物、酒精等,进行转化,使其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然后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肝细胞生成胆汁,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肝脏中有大量的库普弗细胞,它是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异物及衰老的血细胞等,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同时,肝脏还能合成补体等免疫物质,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肝功能异常会导致全身代谢功能的异常。最明显的是营养不良,如低蛋白血症,低血脂、低蛋白性腹水;凝血功能障碍,如牙龈出血;免疫功能障碍,如白细胞低,淋巴细胞低。此外,肝脏除了接受肠的静脉血流,还接受胃及脾、胰的静脉血流。在肝硬化的时候,这些器官的静脉血流受阻,会出现静脉曲张,肿大,如该患者就有脾肿大,胃底静脉曲张,因此她出现脾亢表现(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低),以及胃痛,乏力、气短。

如何改善异常的肝功能是临床上的一个难点。由于肠道和肝脏具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肠肝轴”的概念现已被广泛接受。胆汁酸经历肠肝循环,胆汁成分,包括初级胆汁酸和胆红素,可以被肠道微生物群代谢,这些反应的产物可以调节肠道和肝脏的功能。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衍生的产物,包括生物活性代谢物、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AMP)、外膜囊泡 (OMV) 和细菌碎片,可以进入门静脉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影响肝脏病理生理。此外,来自肠道的免疫细胞可以易位到肝脏并调节局部免疫微环境。最后,肠道和肝脏都可以影响全身免疫和代谢稳态,并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相互产生间接影响[1](图1)。

大量的研究发现肠道和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影响几乎所有类型肝病的进展。肠道微生物群所起的因果作用现已明确:它们可能代表肝功能障碍的上游调节剂[1]。我们使用微生态制剂能快速改善该患者的肝功能,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微生态制剂能参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解毒、免疫调节。让源于肠道、供给肝脏的营养是“干净、无毒、充分”的营养,从而促进肝细胞的“自愈”能力,让患者的肝功能得到全面的“恢复”,而不仅限于“降肝酶”。该例患者三系、白蛋白及临床症状显著的好转,充分说明了营养微生态医学技术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期待临床医生更加重视“菌群-肠-肝轴”的意义,为肝脏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思路和工具。

参考文献:

[1] Lin X, Yu Z, Liu Y, Li C, Hu H, Hu JC, Liu M, Yang Q, Gu P, Li J, Nandakumar KS, Hu G, Zhang Q, Chen X, Ma H, Huang W, Wang G, Wang Y, Huang L, Wu W, Liu NN, Zhang C, Liu X, Zheng L, Chen P. Gut-X axis. Imeta. 2025 Feb 26;4(1):e270.  

标签

二代菌临床前沿

二代菌临床前沿,是为关注营养微生态医学,尤其是二代菌(Next Generation Probiotics)与创新营养合剂,的临床医师、研究者与潜在受益者,提供的开放资讯创作、报道与分享平台。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