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动回避”到“主动修复”,营养微生态同时解决孩子过敏与生长落后两大难题

病例讨论 Nov 4, 2025

作者:毛会英

儿童过敏与生长发育落后

儿童过敏已成为一种发病率逐年攀升的“现代病”,其核心问题在于胃肠道存在的慢性低度炎症。这种炎症会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道像“破了洞的纱窗”,使摄入的钙、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无法被充分吸收而“漏出”;同时,长期炎症状态会促使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直接抑制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峰值;加之过敏本身引发的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适会降低患儿食欲,造成营养摄入不足。这几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肠道炎症导致营养吸收障碍与摄入不足,同时影响生长激素分泌,最终阻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这也是传统方法难以根治过敏的关键所在。

案例展示

1岁3个月的男孩小熙(化名)曾因反复皮肤瘙痒、皮疹和呼吸道感染就诊。据病史了解到,患儿出生体重2.7kg,既往有牛奶蛋白过敏史,虽已改用饮食回避的最高级别氨基酸配方奶喂养,但皮肤褶皱处仍持续出现皮疹,并伴有肠道不适。2023年10月因肺炎住院期间还发现肝功能异常。体检显示身高75cm(低于同龄)、体重11kg,常规的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为阴性,这提示患儿的过敏机制可能并非由IgG介导,而更可能与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或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有关,西医诊断为"生长发育迟缓合并牛奶蛋白过敏"。这个病例的复杂性在于:传统回避疗法效果有限,患儿持续存在多系统过敏表现,且发育指标明显落后。

2023年11月中旬,小熙来我科就诊,我根据孩子的情况,指导开展营养肠道微生态治疗:在指导喂养、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联合朱红硫磺菌ttys-997+鼠李糖乳杆菌TT628+罗伊氏乳杆菌GYLB-131及发酵中药制剂的复合微生态干预。2个月内即观察到显著改善——皮肤瘙痒和皮疹完全消失,肠道症状缓解。至2024年2月复诊时,患儿已能耐受深度水解配方奶,虽然身高体重仍落后于同龄儿童,但发育曲线呈现明显追赶趋势。这一快速响应提示,过敏症状的改善可能与菌群调节Th2型免疫偏移、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有关。

从疾病管理到发育追赶,2025年9月,2岁11个月的患儿再次评估时,身高已达96cm(同龄均值)、体重16.5kg(+1SD),成功实现发育指标正常化。治疗策略在此期间经历两次关键调整:先由氨基酸配方过渡至深度水解配方,再升级为适度水解配方;微生态制剂也调整为格氏乳杆菌TTYS-839、乳酸乳球菌AD-839与罗伊氏杆菌GYLB-131的复合制剂。近期患者家属反馈,7月份做的过敏原检测显示,原本严重的牛奶蛋白过敏仅存轻微反应,已不符合临床过敏诊断标准,这可能提示小熙的免疫耐受已建立。

伴随过敏改善、生长发育追赶达标,小熙目前准备上幼儿园,家长担心上幼儿园后会有一段较长的抵抗病菌适应期,表示想继续服用益生菌过渡。我建议他继续维持初期使用的朱红硫磺菌ttys-997+鼠李糖乳杆菌TT628+罗伊氏乳杆菌GYLB-131及发酵中药制剂的复合微生态作为免疫调节支持,以应对感染风险期。在喂养指导方面,除了合理膳食,可以在继续肠道微生态干预的基础上,逐渐过渡适度水解配方奶至普通奶制品。

小熙是伴生长发育迟缓的复杂牛奶蛋白过敏经典代表案例,个体化的肠道微生态调节联合营养阶梯干预是一条有效的管理路径。该方案不仅通过靶向菌株快速控制了过敏症状,更从根本上通过修复肠道屏障、调节免疫平衡,为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创造了关键条件,最终实现了过敏缓解与发育追赶的双重目标。

专业分析

案例中患儿初期对氨基酸配方反应不佳,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免疫失调、肠道屏障损伤及营养代谢障碍。过敏反应的主要机制是肠道粘膜通透性高、免疫应答不平衡[1]。故,通过短暂回避过敏原+修复肠粘膜+平衡免疫是阻断过敏历程的核心办法。

选择的益生菌组合具有明确的靶向性:朱红硫磺菌与鼠李糖乳杆菌被证实能够增强肠道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初期采用的朱红硫磺菌ttys-997、鼠李糖乳杆菌TT628与罗伊氏乳杆菌GYLB-131组合,专注于调节免疫、快速重建肠道屏障功能和抑制过敏炎症反应[2-5]。在菌株发酵中增加的金银花、香茅、枇杷叶等中药,有利于清湿热、降低血清总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抑制蛋白酶从而发挥切断真菌-皮肤联系,改善皮肤细胞损伤,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提升免疫功能[6-8]。 随着病情进入巩固期,微生态制剂调整为格氏乳杆菌TTYS-839、乳酸乳球菌AD-839与罗伊氏乳杆菌GYLB-131的新组合。这一调整是治疗重点从"抗炎修复"向"免疫调节及代谢支持"的转变。据文献报道[9],格氏乳杆菌可释放 11 种酶,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酶在人体消化、营养吸收以及提高营养价值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免疫调节方面,乳酸乳球菌乳亚种可以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增强基于CD4+ T细胞的适应性免疫,从而对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10]

在营养管理方面,实施了科学的阶梯式喂养策略。从氨基酸配方到深度水解,再到适度水解配方的逐步过渡,每一步都是在微生态状况改善的基础上,谨慎测试并扩大患儿的免疫耐受范围。这种循序渐进的喂养指导,与微生态干预形成了良性循环:菌群改善支持饮食升级,而饮食多样化又为菌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营养基质。为生长发育追赶提供了必要的代谢基础。

参考文献

[1]Benedé S, et al. Multifactorial Modulation of Food-Induced Anaphylaxis. Front Immunol. 2017 May 16;8:552.

[2]孙长春.一株朱红硫磺菌及其在治疗消化道溃疡和结肠炎中的应用[P].中国:ZL 202110330475.7,2021,24(03).

[3]Sułkowska-Ziaja K, et al. Mycelial culture extracts of selected wood-decay mushrooms as a source of skin-protecting factors. Biotechnol Lett. 2021 May;43(5):1051-1061.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65号

[5]Li L, et al. Lactobacillus reuteri attenuated allergic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HDM in the mouse and modulated gut microbes. PLoS One. 2020 Apr 21;15(4):e0231865.

[6]张婷婷,刘岩,游洋,等.金银花口服液治疗幼儿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3,22(04):330-332.

[7]周玄,包文初,石夏如,等.香茅抗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中医,2023,55(24):24-30.DOI:10.13457/j.cnki.jncm.2023.24.004

[8]姚莹,张杰.枇杷叶三萜酸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激素依赖性皮炎豚鼠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及免疫失衡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4,23(01):29-33.

[9]Bae W Y, Lee Y J, Jung W H, et al. Draft genome sequence and probiotic functional property analysis of Lactobacillus gasseri LM1065 for food industry applications[J]. Scientific Reports, 2023, 13(1): 12212.

[10]SAITO Suguru, et al."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Cremoris C60 induces macrophages activation that enhances CD4+ T cell-based adaptive immunity." Bioscience of Microbiota, Food and Health advpub.0(2022). 

标签

二代菌临床前沿

二代菌临床前沿,是为关注营养微生态医学,尤其是二代菌(Next Generation Probiotics)与创新营养合剂,的临床医师、研究者与潜在受益者,提供的开放资讯创作、报道与分享平台。

联系我们